
常规施肥方式

有哪些施肥小常识分享?
1,基肥可以通过挖沟,扩穴等方法来施肥,简单点就是树叶垂直于地面,根系就差不多长到该位置,在此位置挖沟,深度是根系情况以及树龄大小而定。2,叶面肥,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有些肥可以通过叶面施肥的方法快速补充肥料为常见的氮肥等,叶面施肥见效果快。3,有机肥料最好要发酵之后来施肥。4,一些复合肥也可以直接在地里播撒,等下雨时让它自然融化进入土壤吸收,但是这个效果很差。5,多施有机肥,这样土壤才不会板结,植物的根系才能充分的发挥呼吸作用才能够有效的吸收肥料的养分,所以土壤的通透性很重要。6,农作物的土壤里一定要保持自然生态,有蚯蚓等益虫,从而增加施肥的效果。7,少用除草剂。
施肥小常识:施肥以下几种不合理的方法要注意。
浅施或表施,造成肥料挥发、流失,达不到作物根部,利用率低。
不分作物品种施双氯肥(分开农作物)
忽视有机肥,会导致土壤地力下降,利用率降低,有机肥无机肥应配合使用
底追比不合理(一般比例为6:4)生育期长的作物应该追两次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由此可见,肥料对于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答题者世代农民,但“种田种到老,农技学不了”。我只想把我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的施肥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
1. 秸秆还田,降夲增收
每年的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期间,党委、***均将秸秆禁烧与秸秆还田当头等大事来抓。
秸秆还田的好处很多:
当原夲无用的秸秆变成肥料后,它使原夲板结的土壤变得松软起来,土壤的酥松更有利于种子发芽;
稻麦间作是本地传统,“一熟稻一熟麦,种到胡子白”,“种稻不赚钱,落个下熟田”,说的就是秸秆经过水田沤肥后,加速了秸秆的腐烂,增加了土地肥力,减少了多余的土壤孔洞,在增肥的同时,更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
实践证明,秸秆本身肥田的同时,还能助化农作物对其它肥料的吸收。
2. 有机肥料的综合利用
人粪尿、猪粪、蚕沙均是优质农家肥,但直接施用,除降低肥力外,肥料中的寄生虫卵等物质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施肥小常识
化肥简称化学肥料,是作物需求各种化学元素的总称。化肥一般分为无机化肥、有机化肥两大类。无机化肥分为常规大量元素化肥、中量元素化肥、微量元素化肥。有机化肥包括农家肥、植物及动物肢体发酵的有机肥、各类菌肥等。人们常规意义上的化肥主要指无机化肥,这是很片面的。
化肥包括哪些元素
大量元素:N氮、 P磷 K钾
中量元素:Ca钙 Mg镁 S硫
微量元素:B硼 Mn锰 Zn锌 Mn钼 Fe铁 CI绿
无机化肥的用途及特点
无机化肥对土壤而言就像人们常吃的西药,有针对性、起效快,农作物缺什么元素补什么元素,基本不浪费,能快速补充农作物营养要求。
农民朋友们都知道庄稼一技花全靠肥当家,种地要用肥料,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是肥料又有很多类,土壤种什么?用什么肥料?你的土壤是酸性还是碱性?施什么肥料?施多少?这些问题或许有些人不了解。
肥料有氮,磷,钾等适合作物生长的主要元素,也有象铁,钙,硫,钼,锌等很多微量元素。施肥是一门学问和技术,肥料施的好,巧,及时那么作物就丰收,你就有经济收入。反之就没有利润而言,如何施肥?施肥的一些小常识,下面告诉大家一下,分享给朋友们,不足之处谅解,指正互相学习。
①氮肥的施用:
大家知道氮肥主要有碳酸氢铵,尿素,氯化铵等。分享下这几种肥的施用方法。
A:碳酸氢铵分子式,NH4HC03含氮17%,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挥发,易溶于水,呈碱性反应,气温高于20度时易损失。
它的施用方法适合各类土壤,作基肥用,追肥也可,注意不要离作物太近。深施覆土,一般适合作物的前期施用,如苗期,果树的花前,芽前施用,因作物前期需N肥多。
B:尿素含氮46%,白色结晶,吸水强,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无副作用,肥效比较慢,作追肥应提前施用。
作追肥作基肥都可,也是在作物及果树生长前期施用深施覆土,我看见一些农民朋友在作物生长期下雨时撒施尿素,这个方法不好,尿素肥效易损失,挥发。因此要避免这种方法。另外尿素也可叶面施肥浓度用1一2%在下午4点后进行。
c:氯化铵,呈酸性,不结块,吸湿性小是酸性肥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rivacylawreport.com/news/10785.html发布于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