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小旺

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哪些?

小旺 06-17 32
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哪些?摘要: 混凝土常用的养护方式有哪几种?其相应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是什么?混凝土的保养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如何进行养护?人工搅拌的混凝土怎么养护?混凝土常用的养护方式有哪几种?...
  1. 混凝土常用的养护方式有哪几种?其相应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是什么?
  2. 混凝土的保养方法是什么?
  3. 为什么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如何进行养护?
  4. 人工搅拌的混凝土怎么养护?

混凝土常用的养护方式有哪几种?其相应的温度湿度条件是什么

混凝土的养护方式有以下的种类:同条件养护、标准养护和蒸汽养护。

同条件养护就是将混凝土试压块试件放置在同结构实体一样的条件下进行养护,其养护周期不能超出600℃*天,在此情况下的混凝土抗压试件的强度结论;

标准养护就是在养护温度为规范规定的标准要求和养护室内湿度在90%的状态下养护28天的试块强度抗压结论;

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蒸汽养护主要是针对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而进行的一种快速养护成型,比方如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就是***用蒸汽养护。

混凝土的保养方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混凝土的保养有两点,一是在打混凝土的地面后,要在2个小时左右,对混凝土的表面加水泥进行再次摸光,这样水泥地面就会很亮,二是在混凝土凝固后,要在混凝土面进行浇水,是其表面不容易出现开裂现象!

为什么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如何进行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必须养护,不同行业的规范标准略有不同,有的说标准养护不少于14天,有的要求养护不少于21天。根据工程部位重要程度不同,编方案一般写标准养护不少于14天。

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为什么要养护混凝土?

简单说,就是混凝土在凝固硬化过程中,发生水化反应,引起水分减少;混凝土中水分大量散失,导致混凝土表面干缩,干缩又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必然影响混凝土质量。

2、混凝土养护的方法方式有哪些?

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水养

平面的底板、基础、屋面板顶部等部位,可以蓄水养护;如果影响下道工序施工,可以铺棉毡、草帘然后洒水,保持表面湿润。

(2)塑化剂或薄膜养护

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塑化膜,也可以铺一层塑料薄膜,防止水分散失。如混凝土路面、柱、梁等养护使用较多。

(3)喷淋养护

对于墙体,再墙体上部设淋雨喷头,保持细流慢喷,用此方式保持墙体混凝土表面湿润。

人工搅拌的混凝土怎么养护?

一、自然养护

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应***取带模包裹、浇水、喷淋洒水等措施进行保湿、潮湿养护,保证模板接缝处不致失水干燥。为了保证顺利拆模,可在混凝土浇筑24~48h后略微松开模板,并继续浇水养护至拆模后再继续保湿至规定龄期。

混凝土去除表面覆盖物或拆模后,应对混凝土***用蓄水、浇水或覆盖洒水等措施进行潮湿养护,也可在混凝土表面处于潮湿状态时,迅速***用麻布、草帘等材料将暴露面混凝土覆盖或包裹,再用塑料布或帆布等将麻布、草帘等保湿材料包覆。包覆期间,包覆物应完好无损,彼此搭接完整,内表面应具有凝结水珠。有条件地段应尽量延长混凝土的包覆保湿养护时间

二、养生液法

喷涂薄膜养生液养护适用于不易洒水养护的异形或大面积混凝土结构。它是将过氯乙烯树脂料溶液用喷枪喷涂在混凝土表面上,溶液挥发后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塑料薄膜,将混凝土与空气隔绝,阻止其中水分的蒸发以保证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有的薄膜在养护完成后自行老化脱落,否则不宜与喷洒在以后要做粉刷的混凝土表面上。在夏季,薄膜成型后要防晒,否则易产生裂纹。混凝土***用喷涂养护液养护时,应确保不漏喷。

在长期暴露的混凝土表面上一般***用灰色养护剂或清亮材料养护。灰色养护剂的颜色接近于混凝土的颜色,而且对表面还有粉饰和加色作用,到风化后期阶段,它的外观要比用白色养护剂好得多。清亮养护剂是透明材料,不能粉饰混凝土,只能保持原有的外观。

三、养护膜

混凝土节水保湿养护膜是以新型可控高分子材料为核心,以塑料薄膜为载体,粘附复合而成,高分子材料可吸收自身重量200倍的水分,吸水膨胀后变成透明的晶状体,把液体水变为固态水,然后通过毛细管作用,源源不断地向养护面渗透,同时又不断吸收养护体在混凝土水化热过程中的蒸发水。因此在一个养生期内养护膜能保证养护体面保持湿润,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90%,有效抑制微裂缝,保证工程质量。

作为一种新型材料,混凝土保湿养护膜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各个领域,在混凝土质量问题预防中越来越多的发挥着作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rivacylawreport.com/news/11301.html发布于 06-17

阅读
分享